基督教为什么能取得古时候欧洲人民的心

点击数:696 | 发布时间:2025-03-05 | 来源:www.minranhu.com

    基督教可以自3世纪以来成为欧洲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于她具备独特的精神魔力。它既能给予古时候欧洲人民种种精神慰籍,还具备多种社会功能。
    基督教 中世纪 社会功能

    基督教精神是欧洲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这种现象,大家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剖析。一种角度是:因为从公元初期以来欧洲人常见同意了基督教的思想观念,所以欧洲人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法、政治原则等都是“基督教式”的,都是根据基督教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来架构的,这无疑是一种十分要紧的剖析角度。但本文采取的是另一种剖析角度。大家都知道,在基督教刚刚产生和传播时,它只不过一个影响非常小的教派,当时的欧洲各种宗教和信念体系林立;那样为何基督教能在其中崭露头角,飞速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乃至最后在思想上一统欧洲呢?而且,起码是在一千余年的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人心中的至高地位从未动摇,这又是为何呢?本文正是试图从欧洲人的心态与基督教所具备的社会功能这两方面,来探讨其中是什么原因。
    大家应该看到,基督教在欧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既有为大家提供精神慰籍的一面,也有奴化百姓的一面;它既是欧洲人互相认可的纽带,也是欧洲人互相征战和对外征战的旗帜;它既为大家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意识基础,又妨碍了新道德的成长;它既援助救济了很多没钱人,又迫害了很多异端份子;它既倡导每人都是上帝的信徒,所以应该相亲相爱如兄弟,又支持奴隶规范,不倡导隶农们反抗国王贵族。因此,对基督教任何单一化的一定或否定、称颂或贬损,都是片面的。

    1、基督教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年代。罗马年代的宗教与希腊宗教有不少相似之处:两者所崇拜的神,都是大家的某项现实福祉的执掌者和保护者。大家祈求这类神灵们能降福于自己,使自己获得现世的福利。朱庇特等于希腊的宙斯,是天空之神;迈勒瓦等于雅典的雅典娜,是智慧女神,也是手工业者的保护女神;维纳斯等于希腊的阿尔弗狄特,是爱的女神。但,罗马宗教特别强调神灵们对罗马国家的保护用途,强调神灵们对于增加国家力量和兴盛有哪些用途。如此的宗教被韦伯称为“魔法性宗教”,这种宗教强调的是现世的福祉,并不关注死后的情况,不关注死后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这种宗教也就和大家的道德规范与道德操守关系不大。因此,罗马的传统宗教和后来的基督教可以说是十分不一样的。基督教被韦伯称为“拯救性宗教”,它贬低现世的幸福,强调死后的情况,和大家的道德规范与道德操守有非常大的关系。
    关于罗马的道德,世界史权威伯恩斯说:“罗马的道德一直是和宗教没什么关系。罗马人并不祈求神使自己变得高尚,他们只祈求神给罗马社会与给我们的家庭带来物质上有哪些好处。罗马的道德是倡导爱国主义,与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主要的美德是:勇敢、光荣、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纪律性、尊重神和祖先。其中,对国家的忠诚是第一位的。”1
    到了罗马帝国年代,为了使皇权的至高无上成为每一个人所同意的观念,为了使每个坐在皇位上的人被大伙承认,就要在实质的权利斗争之上,打造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要能说明皇权和皇帝的神圣性。因此,奥古斯都大帝的继承者们,就一再主张对皇帝的宗教崇拜,并使之成为一种国家规范。他们作出不少努力,给在世的皇帝加上神名,使他们具备神性,并且把他们和希腊罗马泛神教中某些神人,尤其是太阳神合为一体。这类方法的目的,正是要把帝国国民的宗教感情同在世的皇帝本身联系起来,所以这类皇帝常常同意一些把他们当作神来崇拜的仪式。
    但其次,因为帝国的飞速扩张,不少民族被囊括进罗马帝国,也就带来了各民族原有些宗教,因此庞大的罗马帝国之内,多教、多神风靡,而罗马当局并没对此加以干预。吉朋如此描述那时罗马帝国的宗教情况:“各种各样的崇拜都被信奉者们觉得是真实的,被哲学家们觉得是荒谬的,被执政官们觉得是有用的。”2休斯·托马斯在《世界历史》中指出:“罗马征服者们虽然给每个被征服区域带去了统一的法律,却没带去统一的宗教;在这一点上,罗马人和16世纪的欧洲殖民者们是不一样的,后者给世界各地都带去了基督教。”3 在罗马帝国的浩大版图中,有一个地方叫朱迪亚,她包含今天巴勒斯坦的南部区域和约旦的西南部区域,在那里居住的是犹太人。
    伟大的罗马帝国的进步史,就是一部血腥的对外扩张史。虽然罗马非常早就征服了朱迪亚,但那里的犹太人从未停止过反抗,罗马帝国也从未停止过镇压,因此流血冲突不断;犹太人民特别痛恨罗马派来的征税官,他们对犹太人横征暴敛,极力搜刮;另外还不时出现饥荒和瘟疫;而且罗马人不尊重犹太人的宗教,公元40年,皇帝加利古利把我们的雕像竖立在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庙宇里,这很大地伤害了犹太人的感情。总之,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犹太人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
    就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痛苦里,流传着关于弥赛亚(即救世主)的预言:世界末日马上到来,弥赛亚马上即将来临,到那时,弥赛亚的统治将得到常见承认,他公正的意志将在大家心中和日常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将发起一场审判,在这场审判中,罪人都将灭亡,所有统治犹太人的王国和民族都将灭亡,犹太人将统治其他民族。
    在这种预言式宗教里有一派激进者,他们组织武装,用军事行动来反抗罗马统治者,以迎接弥赛亚王国的早日到来。耶稣则代表着“温和派”,这位生活在公元前后、加利利南部拿撒勒的年轻人人,充满着爱心。他照顾麻风患者,并为他们治病。他在犹太人中间四处讲道。他宣称的弥赛亚王国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大家在死后就大概进入这个天国,享受永恒的幸福。他呼吁大家爱上帝,同时又互相之间相亲相爱,如此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国。
    但他不倡导以暴易暴、以恶抗恶。约翰·麦克(John P.Mckay)论述道:“耶稣不会去摧毁罗马帝国。他了解地告诫他的信徒们:把恺撒的事情交给恺撒。耶稣要打造的,是一个精神的王国,而不是地上的。他反复地对他的信徒们说:他的王国不是现世的。”4穆尔(G.F.Moore)则觉得:“耶稣不像近代某些人所说的,是什么社会改革的鼓吹者,是站在没钱人和被蹂躏者一边谴责他们的压迫者的人,是抨击导致这种不公正现象的社会结构的人。·····但,他却紧紧抓住了宗教的本质方面。······在他看来,纯朴而自然的虔敬,纯洁而正直的生活,对所有人无私的善意,以天父对善和恶同样广施恩泽的慈祥为榜样,从中得到启发――这就是上帝对人所需要的品质。因此,耶稣的教训重视虔敬、道德和仁爱。”5。而列奥·施特劳斯也在其《政治学说史》中指出:“《新约全书》极力强调顺从人类政府的义务,······,把觉得可以不顺从坏的统治者或坏的主人这种看法追根为有罪的倨傲自大。······,谦卑和对尘世的的鄙视因此可以与对统治者的真诚的忠顺完美合适,携手共进。”6。
    渐渐地,耶稣的影响愈加大,信徒愈加多,每当耶稣讲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不断聚积,情绪愈加激烈。群众们有些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有些对耶稣拒绝反抗罗马表示不满。面对这类,当地的罗马总督彼拉德十分焦虑,他害怕发生暴乱。终于,他判处了耶稣死刑,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虽然死去,但他的使徒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彼得和保罗继续到处传道,而且补充、健全和进步了耶稣的思想,并开始打造基督教的组织。
    到二世纪,教会在各地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它们有着足以保持使徒传统权威的主教制组织,有一部圣经正典,有公认的典籍(包含:四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的信件、雅各书、彼得前书、约翰一书、约翰启示录、新约),还有明确规定的信条。各地教会之中则以罗马教会居于领导地位。

    2、基督教的教义

    大家来看基督教的教义,当然,在这里大家只能作最扼要的说明。
    基督教的基本预设是二元论的:现世——包含现世生活、人性、现世秩序,总之,现世的所有——是痛苦的、不平等的、不完美的、罪恶的、黑暗的、不真实的、不纯的、短暂的,而天国则是充满正义的、平等的、永恒的、光明的、真理的、纯洁的、善的。所以韦伯觉得:“大多数先知预言性宗教和赎罪性宗教,都处在和现世及其秩序之间不止是尖锐的、而且是长久的紧张关系之中。”7大家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获得拯救,所以基督教可以说是一种拯救性宗教。而且,这种宗教越强调拯救,它与现世的紧张关系就越强。
    人要获得拯救,就要根据教义需要的去做,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爱上帝和爱别人。耶稣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说:“要尽心、尽性、尽意地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第二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所有道理的总纲。”要禁欲,克制人的生物欲念,按神允准的理性方法生活,根据教义需要的人的内在价值生活。
    《旧约》中的“摩西十戒”具体体现了基督教所需要的伦理规范,其中,前面的四戒是要遵守宗教规则,包含:除上帝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称神的名;要守长眠日。后面的六诫则是人类社会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包含:当孝顺爸爸妈妈;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子,也不可贪恋别人的老婆、仆婢、牛驴、并他所有所有些。
    基督教反对盈利赚钱。“天主教持的态度是典型的拯救性宗教对待营利性经营活动的态度。随着着所有些理性的拯救方法,对趋于营利和财富的倾向的警告被推到如此一个高度,以至于财富和资金成为忌讳。”(韦伯语)。8
    基督教反对性爱。基督教作为理性的、积极的禁欲主义把性爱作为非理性之物加以摒弃。而且把性爱看作粗俗之事,正与超越、升华、拯救的基督教主旨相悖。它只同意受理性调节的婚姻。人作为一种被性欲毫无期望折磨扭曲的生物,其性欲需要限定在婚姻中,由于只有婚姻才是上帝允准的,只有婚姻中的性生活才是符合理性目的的,由于婚姻可以生育扶养孩子,而且可以使夫妻相互扶持有责任感。
    基督教反对艺术。在作为拯救性宗教的基督教看来,艺术会具备一种独立性的价值,它会提供另一种超越于平时生活的拯救。韦伯说:“艺术会直接与拯救性宗教角逐。每个理性的伦理性宗教都需要反对艺术这种入世的、非理性的拯救。”9
    基督教反对科学。基督教(乃至大部分宗教)和科学有着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理性认知的、经验的科学常识不断地致使世界的除魅化,愈加把世界看成是由因果关系的机制组成的;这和基督教“世界是由神安排的,因此世界是有意义的,是有伦理导向的”这个首要条件性假设直接冲突。到欧洲中世纪晚期,不断壮大的、以经验科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就愈加把基督教推向非理性范围。
    基督教反对政治斗争。基督教倡导“爱”“泛兄弟化”“上帝面前每人平等”,倡导拯救人的灵魂,甚至“勿抗恶”。而现实政治则是力量的较量,权利的分配,因此,“政治就和这种伦理性宗教(由于基督教规范人的伦理行为,所以也被韦伯称为伦理性宗教――作者)在重点问题上有着直接的冲突对立。” 10
    总之,基督教贬低现世,倡导生活真的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就是和上帝交流并获得拯救,只有如此才能进入天国,才能享有永恒的荣耀、光明和幸福。这是对无奈而痛苦的现世采取一种带有强大力量的消极态度。韦伯说:“这种对所有经验到的存在的摒弃,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同样明显的是,这种摒弃可以给大家的伦理生活注入强大的力量。”11
    为了更好地理解基督教,韦伯曾剖析了印度下层种姓的宗教,韦伯觉得这两种宗教都是拯救性宗教,为苦难的大家所信奉。
    古时候印度的下层种姓生活悲惨。他们是无特权的、在职业上遭到严格限制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与外面封闭隔绝,世世代代处于印度古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在宗教上,他们坚信拯救性宗教的承诺,期望能通过完成其宗教责任,从而使自己能重生在一个更高的种姓等级中。总之,这两个宗教都致力于有一个美好的来世生活。

    3、基督教为何会在罗马帝国、与后来整个欧洲中世纪的平民百姓中风靡

    在罗马帝国年代,乃至在欧洲中世纪,占人口80%以上的,是平民百姓。基督教能广泛时尚,非常重要的就是被这80%的人广泛同意。事实上,基督教从发端到风靡于罗马帝国,一直就是在被压迫的犹太人、然后是罗马帝国的奴隶与下层百姓中流传。当然,后来国王、官僚、骑士、商人等等都同意了基督教,他们同意是什么原因大家后面再讲。在这里,大家只讲为何那时的平民大众会同意基督教。
    要了解,在公元初,庞大的罗马帝国内部宗教林立,但就大者而言,就有正统的罗马国教,有犹太教;东方波斯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在罗马帝国的东部也有非常大影响;古时候希腊的宗教仍有流传;而且,基督教本身也有一些内部异端的不同派别。为何最后基督教能崭露头角,成为最风靡的宗教呢?基督教在开始时没得到行政力量的帮忙,相反,罗马帝国在她刚刚时尚时对她进行了残酷镇压,然而她显示了最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可能来自其他地方,只能源于她的教义所具备的精神力量。
    所以,大家要探讨的是:基督教是怎么样满足了当时欧洲被压迫、被压榨的贫苦平民大家的心理需要。
    当时,罗马帝国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罗马的官方宗教。她崇拜传统的罗马宗教的神:朱庇特等等。这种十分正式的宗教,是由社会地位非常高的官方僧侣阶层把持和举行仪式的。她讲究仪式和场面,大家信奉她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罗马帝国的兴盛强大。罗马人感到这种宗教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她好像真的给罗马带来了胜利、安全和财富。但,她有着一个非常大的缺点:没给予大家精神和情感上的安慰。单就这一点来讲,罗马帝国的国教和中国的儒家有相似性。
    而基督教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信徒们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安慰。
    汤普逊觉得:“基督教是古时候悲观主义的一个新的反映。······比如,藐视人性,对理性不信赖,觉得寻求快乐是徒劳的。基督教依据这类学说,培养着禁欲、苦行和独身主义一类的实践。”12可是,假如仅仅对悲惨的生活采取一种悲观消极、听之任之的态度,那基督教就不可能有那样大的感召力。基督教的魔力在于:她要让绝望的大家有期望,苦难的大家有憧憬,悲观的大家有安慰,没尊严的人有尊严。
    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得到的尊严。在《对现世的宗教性摒弃》一文中,韦伯觉得,贫苦百姓们在生活困苦、备受欺凌的状况下苦觅生活的尊严。而基督教这种通过拯救而上天国、从而获得永恒荣耀的教义,满足了那些被压迫被压榨的平民百姓们对尊严的渴求。“他们没在现世中得到尊严,而正是在对尊严饥饿般的渴求中,产生了拯救的观念。······一个人在社会身份等级的阶梯上越降低,他对拯救的需要就越强烈。······非特权阶层的尊严打造在一种宗教承诺上,对于在现世中没得到的尊严,他们或者用在以后某个时刻会具备的尊严,或者用注定在某一将来世界或另一世界中获得的尊严,来作为替代物。”13。如此,贫苦百姓们就在对基督教的信仰中获得了尊严。
    基督教给所有有错或有罪的人以原谅。基督教觉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已经为人类赎清了罪过;只须信徒们真心向上帝忏悔,就必然会得到上帝的谅解。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的。每个基督徒,不论贫贱,都在致力于达成基督在大地上的胜利;这是上帝的旨意,也就是每个基督徒的神圣责任;每个基督徒,通过自己对基督教义的身体力行,都为这一伟大事业而尽了一份力;而且由于这一事业是是无所不可以的上帝的,所以她势必胜利。基督徒们由于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由于是在为至高无上的上帝而工作,从而获得了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并因此而感到自豪荣耀。
    基督教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对于自己的辛苦劳作与遭到的不公正对待,基督徒的心中会秉持如此的“补偿”观念:“不公正之所以能在现世畅行无阻,是由于地狱早已为不公正者们预备好了,而永恒的祝福则专为虔敬者们所保留。”14基督教给大家以常见的关怀。她既拥抱男性,也拥抱女性;即拥抱奴隶,也拥抱贵族;既拥抱罗马人,也拥抱欧洲人,拥抱亚非拉人民;她拥抱每个想同意她的人。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归属感。在基督教普及的地方,每个信仰她的人都不再孤独;每个信徒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大集体中的一员,这个大集体的所有成员都在为一个一同的目的而奋斗——那就是达成上帝的计划。这个大集体、这个计划,是不可能被战胜的,由于她们是上帝。
    物质生活悲惨,社会地位低下,人的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有这类原本都是让人痛苦的;但在基督教的教诲下,这类反而具备了积极意义。根据基督教的教义,禁欲、苦行、对现世的漠视,是获得永恒幸福的唯一渠道。
    这种拯救性宗教是先知预言式的,它向其信奉者保证:或者幸福在现世会即将来临到他们身上,或者他们必然会在来世享有这种幸福。而信徒们则由此获得非常大的心理安慰,这种心理安慰通过宗教信仰的集体性和各种仪式,在信徒的心中得到加大。
    如此,基督教就给罗马帝国与其后中世纪的欧洲贫苦大众,带来了尊严、生活的目的、公平感、永恒幸福。但所有这所有都不是在现世所能得到的,她们只能在天国中才能获得。在现世中,大家则应该禁欲、忍耐、爱其他人、勿抗恶,最好能做到其他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再送上去。所以耶稣从刚开始就不倡导反抗压迫者,他并不倡导改变现实,消除苦难,他觉得吃苦反而具备积极意义,由于在现世中吃苦就能到天堂上享福。
    因此,基督教在鼓励大家追求来世和天国中的拯救和幸福的同时,鼓励大家对现世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它鼓励大家同意现实,漠视现世,把注意力放在来世上,放在与上帝的交流上,这在客观上能够帮助当时社会秩序与格局的稳定;这也正是为何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各欧洲王朝的国王贵族们支持基督教是什么原因,基督教从而成为晚期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国教。而且后来基督教会自己成了欧洲占有土地最多的封建主,压迫压榨着自己领地上的隶农们和奴隶们,于是,让那些被压迫被压榨的大家同意基督教,就更是符合教会僧侣阶层的现世利益。欧洲中世纪史权威汤普逊说:“教会集团灌输着‘驯服’的德行,为的要使那些不认可的和被压迫的仆役和奴隶阶层安心处于屈服的状况里。教会向中世纪欧洲的‘贱农’和奴隶阶层详细地讲述着天堂上的幸福和极乐生活,这构成了一个非常好论点,来讲服他们听天由命地在社会经济规范的压迫下劳动着。”15他举例说:“在十世纪中,维罗那主教拉特里那斯伪装神圣地劝告农奴和奴隶说,所有大家都是弟兄,同时劝告他们遵守那项使他们受着束缚的神命,说上帝慈悲地注定那些人要做奴隶,他看到,对他们来讲自由是不相称的。”16甚至后来新教改革的旗手路德,在面对闵采尔农民起义时,都坚决倡导国王贵族们对反抗的农民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
    列奥·施特劳斯在《政治学说史》中如此概括路德的看法:“所有政治权利都是因上帝而来,并将为他服务,‘由于没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他们是上帝的佣人。’(圣经·罗马书,第13章第14节)‘大家需要结实地树立世俗法律和宝剑(喻君权),如此无人能怀疑它在尘世间是受上帝的意志和法令所支持的。’(路德《论俗世权威》)世俗政权的由来在于上帝的仁慈宽大的意志,它的权威是上帝所委派的权威,而不是由人民所委派。在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中,绝对没给任何种类的社会契约论或人民主权看法留下任何地盘。世俗政权是上帝为了一个堕落的世界中的人类之福祉而发布的一条成命,它在任何状况下都决不可被认作是人类的一件政权设计,或者被认作任何基于同意而产生的东西。”17。
    对于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不人道的规范——奴隶规范,基督教从未不承认过它的合法性。基督教曾给予奴隶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慰籍,但它承认奴隶制是当然的事实。甚至一直到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地的封建领主们都纷纷解放我们的奴隶了,是教会领地上的奴隶却是最晚得到释放的。
    大家还应看到,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学在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上有相似性:两者都能够帮助稳定当时的社会利益格局与社会关系。
    基督教没给信徒们现实的幸福,但她给予了大家心理上的幸福、心理上的安慰。我想把基督教乃至所有些宗教比成音乐。现实生活即便不是苦难的,也是琐碎的、沉闷的、庸常的;但,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能使人暂时从日常超脱出来,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享受。宗教和音乐在功能上是有相似性的:两者都给予听众或信徒以心理、情感上的安慰和享受;只不过所用的方法不同:宗教用教义、仪式、与教堂这种富有宗教意味的建筑,而音乐则用旋律、歌词、音色等来打动人。两者作为人类精神的活动,都创造出了某种“天上”的境界:宗教是关于天堂的学说,杰出的音乐则给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美好感觉。所以,说到底,基督教仍然是入世的,由于她给大家实实在在地带来了幸福和安慰——只须你真心真意地相信她。
    所以,涂尔干在《宗教日常的基本元素》中强调宗教具备的对大家心理上的积极价值:“宗教思想给大家带来一种热烈开心的精神状况,它改变了人的心理状况,他不认识他一个人了,他感到自己被转化升华了,······如此,他就在平时生活的世界之上发现了另一个更高的尊严,虽然这个世界只存在于他的思想中。”18
    所以,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才会如此说:“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我们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常见依据。······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19
    所以,韦伯觉得,宗教的价值,就是其能给予信仰者们他们乐于同意的心理感觉。“从心理学上说,渴望拯救的人正被其当时的态度所控制,其心理上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一种永恒的荣耀。······当那些信仰者们奉献他们的真诚时,他们第一是在寻求一种情感上的价值,在这方面,这种心理情感状况,绝对地是在事实上等同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酒精迷醉,······等同于所有些魔法性迷醉(intoxication,意思有喝醉、陶醉、开心欲狂、因吸食毒品而中毒等)。”20
    音乐是美好的,但音乐不可以代替真的的生活。大家可以唱“让世界充满爱”;但世界并不会因此而真的充满爱。和真实的生活相比,音乐一直次要的、单薄的。音乐这样,宗教也这样。另外,当大家今天去知道罗马年代、知道中世纪,千万不可以以为基督教教义所主张的,就是那时欧洲人民真实的生活,仿佛那时的欧洲人都已经相亲相爱如兄弟了,都已经是每人平等了,都已经道德意识极高犯点错误就忏悔半天了。事实恰恰相反,近代以前的欧洲人民,和中国古时候人民相比,互相争斗得更凶,由于在中世纪从来没打造起一个统一欧洲的皇权,所以每个国王、每个贵族之间不停进行战争;等级规范更严,由于欧洲没科举制,而又风靡世袭的贵族制;道德意识更差,由于在一个凶险四伏的世界上怎能多谈道德,而只有在中国大一统的安定环境里才会产生“礼仪之邦”。

    4、基督教的社会功能

    文化社会学常常用功能主义讲解一种思想体系为什么能在社会上被常见奉行。作为罗马帝国与中世纪欧洲最风靡的思想体系,基督教所具备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基督教可以给予贫苦百姓们以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只不过其中之一;正是由于具备这么多功能,所以起码是在近代以前,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很难动摇。
    第一,对于社会来讲,基督教的风靡能够帮助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道德规范,能够帮助保持社会秩序。
    基督教提供或者说许诺了尊严、幸福等等,但要得到这类,就要禁欲、忍耐,就要服从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现实社会秩序。对于一个个人来讲,在任何社会中,遵守道德就意味着克制、约束个人欲望;假如一个人总想着禁欲苦行,那就特别容易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第二,基督教在欧洲的普及,有益于欧洲形成一个文化统一体,能够帮助欧洲的社会团结。
    罗马帝国后的中世纪欧洲,虽然四分五裂,但由于有基督教作为一同信仰,所以仍维持着肯定的整体感;这就像虽然中国几千年中不时会有内战发生,但大伙仍然都认可自己是炎黄子孙,仍在肯定意义、一定量上维持着凝聚力。
    在罗马帝国后期乃至中世纪,欧洲在政治上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情况,而且在绝大部分人口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的状况下,大家之间也缺少经济上的联系。这个时候,被广泛信奉的基督教就成了一种极要紧的凝聚纽带。这种凝聚力是通过相似性导致的。涂尔干把这种社会称为机械团结的社会,这个时候,所有成员一同的生活方法、一同的生活习惯、一同的信仰,成为了要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对于社会关系的保持、对于维持社会一定量上的团结,是十分必要的。
    孔德说:“神学性思维的最重要功能在于组织社会。······(在传统社会里)各家各户的联系是脆弱的,没一致性的利益,这个时候假如再没思维上的一致,社会的分裂就是不可防止的了。······这个时候社会就需要需要一个关于自然和人类的一同建议,这是政治上(团结)的必需,尤其是在人类的幼年时期。······虽然大家今天对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建议已经屡见不鲜,但在以前的社会中,一同建议却有着最突出的政治功能。”21
    而涂尔干则觉得传统社会的相似性团结在宗教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他说:“那时候,宗教是囊括所有的、波及所有的。······宗教除去包含宗教信仰以外,还包含了伦理、法律、政治组织原则、甚至科学――至少可以说是科学的替代品。可以说,宗教对私生活活的细枝末节都作出了规定。因此,那个时期(一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宗教意识是同一的。”22而当时的法律作为维护一同意识的压制性法律,最反对的就是对该社会宗教的违反。涂尔干说:“大家仅需看一看《圣经》和《摩奴法典》残存下来的古埃及法典,就会发现······那些有关亵渎各种神圣,违反各种宗教法规和仪式规定等行为的压制法很发达。······在犹太民族那里,最让人切齿痛恨的就是对宗教的反叛。而对于古时候日耳曼人来讲,塔西佗觉得只有两种犯罪需要处以死刑:一是背叛宗教,二是脱离宗教。······在罗马,犯罪的最高级别就是背叛宗教罪。”23
    第三,基督教成为欧洲的军事从业职员对亚非那人民发动掠夺性战争、进行压迫性征服的神圣旗帜。
    对于罗马帝国与中世纪欧洲的军事贵族、骑士阶层而言,他们对基督教关于灵魂拯救的理论并不有兴趣。他们是那个年代积极追求现实利益的一群人。只有当他们对非基督教世界发动战争时,才会对基督教特别有兴趣。在基督教的光照下,残暴的掠夺性战争变得神圣了。他们会信奉这种观念:只存在基督这个常见性的神,他们的敌人由于不信这个神从而在道德上是堕落的。以这个神的名义进行的战争被称作“圣战”,是完全正义的。譬如基督教的十字军圣战者宣称,异教徒只有两个选择:皈依基督教或被消灭。事实上,十字军圣战只不过为了缓解当时欧洲、尤其是法国人多地少的窘境,为了十字军们能通过掠夺获得财富和土地。不光是基督教被用来作为“圣战”的旗帜,其他不少宗教也都起过同样的社会功能。譬如中世纪时伊斯兰教发起的圣战,其实是为了从所占领的土地上获得租金等封建权益。中世纪土耳其法律就规定:参与圣战是获得优先分配采邑的要紧资格。这种把宗教作为战争的神圣外衣的做法甚至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事中,小布什宣布上帝站在美国人一边,将保佑美国人的胜利;而萨达姆则宣称伊拉克人将得到真主的佑护,所以最后胜利势必是伊拉克。
    第四,基督教是僧侣们安身立命的职业
    当基督教和基督教会充分进步后,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宗教从业者”,他们具备一种在宗教方面的组织性权威,这就是基督教的僧侣统治集团。传布教义、举行仪式、同意忏悔就是他们的职业,而要保持这个职业的重要程度,就需要坚持:基督教这种已被自己官方性垄断和自己作为必要中介的神圣价值,是唯一至高无上的。基督教会力图在社会上形成如此一种风气:对于所有想进入教会、同意其体制性权威的人而言,教会代表着一种常见性、宇宙性的光荣与伦理的充足性。
    为此,就需要做到两点:
    一是需要排除其他宗教,要把自己地盘上的其他宗教或者赶出去,或者就地消除。
    一是大家要想获得拯救、获得赎罪,就需要经过僧侣们的操作。由于不如此得话,僧侣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僧侣阶层一直坚持说:信徒们在宗教上的福祉只有通过牧师举行仪式才能使个人拥有,个人单靠自己是没办法拥有些。韦伯说:“僧侣集团高度怀疑个人可以通过沉思、狂欢或禁欲来获得拯救,他们一直觉得只有通过仪式,第一是僧侣控制、举行的仪式,个人才能获得拯救。从牧师们的利益的立场看,这是十分自然的。”24如此,僧侣们就把信徒们的精神需要变成了自己现实利益的源泉,并以此对信徒们的生活进行控制。到中世纪末期,新教改革非常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出个人拯救与僧侣们无关。
    由于目前基督教的僧侣们有了我们的利益在里面,基督教已经不像刚发端时那样“纯洁”了。当然,基督教里还是有圣奥古斯丁如此品格高尚之士,后来还有本尼迪克那样自愿苦行的寺院主义者,可是基督教僧侣集团在整体上,已经成为一个极力追求现实利益的团体。对它将来说的话、办的事,就要做一个剖析:什么是出于单纯的信仰和思想,什么是出于一己私利。
    第五,基督教成为国王和教会争夺统治权正当性的阵地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人民心中“神圣性”“正当性”的代名词。不管你心里到底如何想,只须你想在社会上说话,想获得大伙的支持,就需要以基督的名义说话。和其他区域的古时候文明政教系统完全合一的情况不同,西欧中世纪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就是各国国王和教会争权夺利。各国国王异口同声:大家的权利是上帝直接交到大家手上的,所以大家国王的权利才是现世中最高的权利;而教皇和各地主教们则众口一词:大家教会才是上帝在现世中的唯一合法代表,大家教会的权利才是现世中最高的权利。在中世纪的前半段,罗马教会的权势超越各国国王的权势,教会的理论就占了上风;在中世纪的后半段,伴随民族国家的渐渐兴起,各国国王的权势就逐步超越了罗马教会的权势,国王们的理论就占了上风。

    从社会学的立场看,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不论是经济现象还是思想文化现象——的发生都是有缘由的。基督教正因为能满足当时欧洲人的心理需要、而且具备多种社会功能,所以能在近代以前的欧洲成为控制性的思想体系。但,近代以来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基督教不可以再像原来那样能满足大家的心理需要、能发挥各种社会功能。这个时候,基督教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基本坚持原来的教义,如此会渐渐减少在大家心中的影响力,使得大家渐渐地只不过出于传统的惯性、愈加只不过在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信奉基督教;另一条是一方面维持部分教义和形式,一方面适应年代做出教义上的变革,使变革后的基督教能满足大家新的、其他的心理需要,能发挥新的、其他的社会功能,从而能在社会思想范围继续占有要紧地位。这方面的内容请参考拙文《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25。

    注解
    1.E.M.Burns ,《Westen Civilizations》, W.W.Norton&Company,INC,1973,182页。
    2.转引自 Huge Thomas,《A History of the World》,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9,139页。
    3.Huge Thomas,《A History of the World》,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9,139页。
    4.John P.Mckay, Bennett D.Hill, John Buckler,《A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Third Eption,Houghton Company,1987,171页。
    5.穆尔,《基督教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页。
    6.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学说史》,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13页。
    7.《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1122页。
    8. 同上,1124页。
    9. 同上,1129页。
    10.同上,1125页。
    11.同上,1129页。
    12.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6页。
    13.《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1146~1149页
    14.《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1390页。
    15.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5~106页。
    16.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6页。
    17.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学说史》,李天然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372页
    18.《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68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1页。
    20.《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1391页。
    21. 源于孔德《实证主义哲学》。转引自《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1335页。
    2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4月第一版,95页。
    23.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4月第一版,55~56页
    24.《The Theories of Society,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Inc 1961, 1193页。
    25.见《书屋》2003年第4期。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